黄少华博士 (Dr. Edgar Huang)
引言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作为大学申请指导,我成功地帮助了众多的高中生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没能如愿。除了竞争激烈的因素,不少孩子缺少足够的准备。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如何为上美国名校做长期的准备。读者应该是那些对此话题有兴趣,认同上美国名校的好处,且孩子还小的家长。至于为什么要上名校,我先前的文章有阐述。网上的文章也一大堆。本文不再赘述。
先做背景介绍。我有两个项目来帮助孩子。每年一月,我招收11年级的学生进入我的College Application Support Program(大学申请辅助项目)。项目从4月初开始直到12月结束。 我依据孩子现有的条件来指导孩子申请大学,主要内容包括指导申请作文的撰写、简历内容的呈现、Common App的内容组织、brag sheet(高中吹嘘单)的填写,择校的建议等。秋天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过什么标准化考试,考得怎么样,参加过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怎么参加的,有什么成就,等等基本上都已经铁板钉钉。如果孩子一切都做得出色,那么我帮起来就比较得劲。道理很简单,大学录取基于学生的成就。在我另一篇文章《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中,我解释了成就来自四个方面:
- GPA,
- 标准化考试成绩,
- 社区服务/领袖才华,
- 竞赛成绩。
许多家长知道我的这个项目,所以会在他们的孩子11年级的时候找到我,问是否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申请大学。问题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在高中三年里,很多方面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而这些遗憾不得不被带入申请过程。比如,在接近高中尾声时,一些孩子除了有很高的GPA和很高的SAT成绩以外,其他成就乏善可陈。每年,我接触许许多多的华人家长。他们以成绩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耽误了他们的孩子。也有孩子说他们的学校没有要求他们做我描述的那些课外活动,所以就没有做;而且他们的朋友也没有做,所以就没有做。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懂的。
所以我有另外一个项目,College Counseling Program (大学升学指导项目),从9年级第一天开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朝我们共同设定的目标迈进。每个月,我会指导孩子去完成该做的事情。之后会跟踪进展,评估,调整方向或策略,设定新的目标。并手把手地帮助孩子去申请夏令营、参加竞赛、辅导SAT英文(绝大多数的亚裔孩子不需要数学辅导)等等。目的就是让孩子在12年级时减少遗憾。如果孩子和家长合作得好,就会有众多的成就。反之仍旧会留遗憾。有些家长知道我的这个项目时,已经晚了。所以我允许一个符合条件的孩子从9年级至11年级之间的任何时间加入。在这个项目中,我发现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给孩子,家长,和我都造成困惑。就是一些加入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技能。当一切要从头做起的时候,时间成了那些孩子最大的敌人。在高中期间,功课及众多课外活动繁忙,还要发展兴趣和技能不是没有可能,但很占时间。学生在高中期间应该是利用已经发展了的兴趣和才能去赢得大奖。所以在这个项目中的学生最后申请大学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别。那些有强烈兴趣和才能的孩子基本都进了超级名校。那些没有强烈兴趣和才能的孩子基于努力程度结果就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没有充分准备的学生,我心里就会嘀咕:要是孩子早几年开始准备该多好啊。而且,在我的微信群里,许许多多的年轻的家长们时不时会问我,做家长的怎么样可以从小帮助孩子。这样的事见得多了,我就有了要写一篇文章的冲动,来告诉那些年轻的父母如何为申请美国名校做准备。喜欢我的题目吗?双关语哦。嘻嘻。
讲到这个题目,许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虎妈”,“虎爸”,“硬逼”,“灌输”等词语。我见过这样的家长,但做家长的大可不必如此。在我辅导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有时候家长会问到我和太太怎么辅导自己家的孩子。所以文中我几处用自己家的例子。但每家情况不一样,所以我的教育孩子的办法仅做参考。让我娓娓道来。
一个特殊的成长期
英文里有一个词叫formative years,可以直接翻译成成型岁月。大致从婴儿期(1-3岁)结束后至18岁都应该是formative years。这个期间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对孩子长期的学业成长至关重要。在成型岁月期,孩子们要准备的不光是语言、数学和其他方面的学术能力,更包括认知、体能、艺术、音乐、道德、人际关系、生活技能等等多方面的教育。所以一味追求好成绩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后来容易走偏。他们很可能成为学习机器、书呆子(nerd)、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和父母关系不好的人、和别人不容易相处的人、甚至不会笑的人。但是,美国名校要培养的是各自行业里的未来的领袖。所以,在为孩子准备上美国大学时,家长需要知道美国的名校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中国以分数至上的那一套在美国行不通。
孩子怎么就能证明给大学招生官看自己学业优秀,并能成为未来的领袖? 那一定是在高中期间两方面都有建树。那高中期间怎么就会有建树呢?高中以前的准备是关键。那要准备什么呢?
- 兴趣
- 能力
- 自信
- 做人
1. 兴趣
一些希望进入我的College Application Support Program(大学申请辅助项目)的学生,我会有一个面试。在面试时我会问学生想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有的说不知道。而有的却说出五六个不相关的专业,跟不知道没有什么差别。一个高中生还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学什么很正常。但申请名校的时候不可以这么说啊。道理很简单:许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的学生都不被录取,为什么名校要录取那些不知道自己生活中想要什么的学生呢?那些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的学生往往在高中期间没有为申请名校做充分的准备。一个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可能是这样的:9年级就参加自己有专长的竞赛,如数学奥林匹克,获得优异成绩。10年级的时候申请夏令营,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的数学夏令营,然后11年级的夏天在某一个大学做数学研究,写出一篇超级棒的论文,然后获奖。高中期间,这个孩子又带领一群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一群中学生一起学数学三年,培养出多人在州的数学竞赛中获奖,给予了那些孩子不然不可能获得的机会。这是我的一个学生的故事。想一想,象这样的学生还会说不出自己想什么专业或说出一大堆专业吗?不可能啊。要声称专业,一个孩子在高中期间必需有一个track record,也就是长期的成就记录。上面这个孩子的长期的成就记录一定指向数学方面的某一个专业。类似上述情形的学生,我辅导过好几个。问题的关键是,在好多学生刚刚进高中连高中的课都还搞不定的时候,这个孩子怎么就能在9年级就获得数学奥林匹克的优异成绩?否则她不可能10年级的时候进斯坦福大学的数学夏令营(5%录取率)啊。也很难在11年级的时候获得很难获得的研究机会并得竞赛大奖,以致最后进了哈佛大学。答案是,因为那个孩子在初中时就已经在参加数学竞赛并不断获奖。初中的时候,妈妈就带领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爱心,并从中逐渐获得领导才能。
这个妈妈的故事给我们启示是,高中前,既要培养孩子学术方面的兴趣,也要培养非学术方面的兴趣。不可偏废。学术兴趣包括文理科等方面的发展。非学术兴趣很广泛:体育、音乐、艺术、与人打交道等等。每个孩子的兴趣发展不一样,没有必要和隔壁人家的孩子雷同。恰恰相反,孩子最好有某种/些独特的兴趣爱好。比如,在炎热的深圳,周围的朋友圈里没有人打冰球,H却喜欢。结果,她一路打到美国的高中,从冷板凳队员起步,最终成为校冰球队队长,带领校队赢得多项州的竞赛的好成绩。孩子凭她独特的经历和成就进入纽约大学。
孩子接受来自父母的兴趣很常见。我们家的三个孩子里,两个接受了我太太的学术兴趣,从小对科学有兴趣,大学里学生物。最后,儿子成为工程师,小女儿现在在学医。大女儿和另两个孩子一样,从初中到高中都全面发展,但没有兴趣在大学里继续学习理科类的学科。相反,由于她从小学开始读了超级多的各种各样的书(老爸的翻版),对事物和人很敏感,产生了很强的正义感,尤其对人口贩卖很痛恨。所以,她在大学里学公共政策制定,接着学法律,现在成为一名服务于美国空军的律师。三个孩子和其他众多的孩子一样在我的SAT英文班里学习,后来都成为超级写手。
但孩子可以发展和父母不同的兴趣。我父母曾经都是有发明专利的高级工程师,但我从小不喜欢理科类的任何科目。相反,我超级喜欢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并有语言天赋。学英文很快。去一趟安徽蚌埠看表姐,地道地学会了当地方言。从小超级喜欢书法,练了14年,参加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展览并获奖。由此培养出沉稳的性格。由于历史的原因,爸爸妈妈住北京,我在上海由爷爷奶奶带大。所以,从小给爸爸妈妈写信。因为不想打草稿,就学会了谨慎的逻辑思考,得以一蹴而就。初中时,在北京爸爸妈妈那里过夏天,闲来无事,就把Pinocchio等多本英文小说翻译成中文。很有成就感。爸爸妈妈看我有事情做,就不来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理化。那么多年,我一直很感谢我的父母不逼我学数理化。
一个孩子的兴趣培养需要时间。但是,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兴趣培养方面碰到一个问题:有时候孩子尝试了一样爱好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那么应该让孩子坚持多久呢?没有固定的答案。孩子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孩子现有的活动倾向中发现,也可以由父母提议。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小学的时候,妈妈建议他们一起开始学钢琴。老二老三都很有兴趣,而且在音乐上展现出天赋,然后开始学小提琴,之后加入了高中的交响乐团。老二在斯坦福大学上学时考入斯坦福大学交响乐团。老大学钢琴一年不到就不感兴趣了,但喜欢跆拳道,于是就学了几年,升级很快。我们不逼孩子,但带他们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兴趣不是逼出来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逼出来的兴趣,纵然孩子日后有成就,但也有可能伤害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太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2. 能力
当孩子讲他喜欢数学·,但数学课期末考试得82分。孩子可能需要增强数学能力。如果孩子喜欢写作,但就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很可能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或阅历不够。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就要从小在那方面培养能力。超级能力的培养要花很长时间。如果孩子不反对,而且有毅力去学,做家长的就应该一直扶持。
什么年龄开始培养能力因人而异,看孩子的成熟程度。拿我自己的孩子做例子。三个孩子都早熟,而且,两个女儿更早熟,因为他/她们从小小孩的时候就都有爱学习的倾向。老大的爱读书的习惯是我手把手从学前班时培养出来的。读书速度奇快。三年级时,老师布置一年的阅读作业。在墙上给每个孩子用bar graph记上阅读的数量。谁阅读得多,谁的指标就越高。大女儿的graph从墙的这头穿过房顶,一直到墙的那面往下走。她的阅读量是第二名的一倍多。小女儿两岁起到一个家庭幼稚园。那个富有爱心的白人老师教她识字。三岁半时,她手捧《圣经》能一行字一行字地读出来。中间的儿子5岁的那个夏天,我想给他系统地教小学数学。他不反对。然后我就问小女儿有没有兴趣一起学。小女儿是最受益的一个。她看着姐姐哥哥学什么就喜欢跟着学。她马上答应要。那时候,她连2跟5,6跟9都分不清楚。就这样,她跟着哥哥一起学。从6月到8月,哥哥妹妹从加法,减法,一直学到乘法口诀表。夏天结束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手算四位数乘四位数。那时候,小女儿差三个月四岁。我没有逼她学。自己要学的。孩子们好高兴。从这种超年龄的能力中,他们获得了伴随他们至今的自信。90年代末,网络还没有很发达。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太太就到书店里买来一本又一本高一些年级的英语和数学的习题书,让孩子们做。目的是不做错。书最后有奖状,证明孩子已经成功做完题。孩子们也不会轻易被这种很廉价的奖状打动,但我们做家长的还是把它们贴到墙上。贴多了,孩子们还是很有成就感。关键是孩子们的能力得到巩固。
兴趣必须有能力伴随。有兴趣没能力等于白说。能力的培养很可能不光是家长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更可能需要大量的投资。我辅导过的一个学生在多次成为世界武术冠军前,她妈妈从小带她先是参加柔道训练。因为孩子的个头比同龄人稍微矮一些,经常受人欺负。所以孩子有意志去学武术,本来的目的是防身。但渐渐地,孩子从武术学习中学到了防身以外的更多的东西:诚实、坚毅、同情心、友谊、领导才能等。孩子爱上了武术。待孩子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妈妈把孩子送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参加武术比赛。父母对孩子的潜能有没有眼光,在孩子身上舍不舍得花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和孩子今后走什么样的道路。那个优秀的女孩后来去了哈佛大学。
3. 自信
能力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能力到底有多强。所以,最能测试一个孩子的能力方法就是鼓励孩子从小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竞赛及活动。拿我家的儿子为例。男生往往比同龄女生更不成熟。我家儿子也一样。为了让儿子更加外向一些,妈妈给他报了足球班。儿子一边踢球打比赛,一边交朋友。儿子开朗不少,赢过,但输得更多。显然他不是那块料。他的钢琴老师也经常组织自己的学生参加钢琴比赛。他赢过一些小奖,但不是那种能在国际上拿大奖以后走音乐道路的孩子。儿子四年级时,妈妈发现他对小提琴对兴趣超过了钢琴,所以引导他学小提琴,去参加印第安纳州的小提琴比赛,多次获奖。他信心大增。
初中时,他开始显露对化学和数学的偏好。于是,妈妈找到资源帮助他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深度。这对他日后在数学和化学方面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然后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竞赛和化学竞赛上。好在我们三个孩子都是我和太太自己带大的。三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好。我教他们英文,妈妈负责他们所有的课业和课外活动。孩子们对父母有基本的尊重。所以儿子也愿意听妈妈的劝。于是,从10年级开始,儿子在多个化学,数学,生物和科学竞赛中获小奖,中奖,大奖,拿奖拿到手软。那些奖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实力所在。原来他不敢想上名校,没有资本啊。虽然姐姐去了莱斯大学,对他还是有一定压力的。但这些奖让他看到了希望。最后儿子在EA时进了斯坦福大学。
和我儿子不同,我辅导过的许多孩子, 尤其是女孩,从初中就开始专研一样东西,如数学、机器人、绘画、创意写作、争论、冰球、编程等。他们中许多人在初中时已经在竞赛中获奖。我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不同其他孩子的地方,就是他们把从竞赛中获得的自信带入了他们的课堂学习:不会很容易被挫折所折服。所以课堂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我正在辅导的一个女生在这方面很有典型性。她早早地就展露了数学方面的天分并接受数学训练。中学时就参加Mathcounts和Mu Alpha Theta等竞赛。进入高中后,她回去自己的初中帮助培训学生参加竞赛。她的许多学生也获奖。她成了州一级的学生数学协会的协调员之一,来帮助更多的她所在地区的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这种有成就的社区服务让她在申请夏令营时有故事可讲。结果,她在10年级后的那个夏天得到机会去Ross数学夏令营—最难进的数学夏令营之一(5%的录取率)。10年级夏天能进什么样的夏令营至关重要。道理很简单:夏令营申请本身就是一个竞赛。为什么你能进95%的学生被淘汰掉的夏令营,而我是那95%里的一员?准备啊。早早的准备—初中时打下的基础。最关键的是10年级末去哪个夏令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11年级末能去什么样的夏令营。而11年级末所去的那个夏令营是最好的能去什么样的大学的风向标。11年级末所参加的夏令营的录取率如果是5%左右,孩子所能进的大学应该是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那个级别的。比如,我小女儿10年级去了斯坦福大学数学夏令营(SUMaC)(5%录取率),11年级去了科学夏令营(SSP)(5%录取率),后来进了哈佛大学。2017年,我辅导的一个纽约的学生10年级去了SUMaC,11年级又回去SUMaC,后来进了哈佛大学。2018年,我辅导的一个学生10年级去了SUMaC,11年级去了加拿大-美国数学营(Canada/USA Mathcamp)(5%录取率),后来进了哈佛大学。我学生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一例外,这些学生的GPA都很高,在学校排名至少在前3%。
总之,从初中开始要为参加竞赛做准备,最好在初中时就去参加竞赛。高中之前的任何竞赛对大学申请没有直接的影响,但能为高中期间的竞赛奠定扎实的基础。参加竞赛有多种好处: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同类里的实际能力,增加抗压能力,得到不断的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并导致在高中期间不为GPA发愁。
4. 做人
做人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责任心,领导力,和人格。当我在面试学生进入我的辅导项目时,我特别注意一个学生会不会笑。一个会笑的学生往往满有自信。一个不会笑的学生可能在学业上有问题,没有朋友,可能学习还不错但没有其他什么可资炫耀的成就,或被家长过度管制后逆反已成习惯,总之没有自信。当我面试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会想到12年级时他/她在面试官面前的表现。一个不会笑的孩子很难招人喜欢。我会担心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几年时间培养,他/她的不笑会不会让我的所有工作在面试官面前毁于一旦。所以培养孩子做人要从小抓起。
前面讲过,美国名校要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领导”这个行为一定涉及人际关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领导自己。做领导的一定要学会和人处好关系。和人交往,笑容是润滑剂。一个不会笑的人很难交到朋友,更难去领导别人。笑容往往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从小培养的。教会孩子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我赢你也赢等等处事为人的道理很重要。让孩子在善良中发出真诚的微笑,而不是在学会心计后发出谄笑,或在家长不断的骂声中学会压抑情感。领导才能从承担责任开始学起。学习做家务是承担责任的开始。在我们家,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和太太会安排孩子们分工洗碗倒垃圾等。初中时,姐姐在教会里从小组长做起,慢慢学会了更强的责任感和许多领导才能,以至于她上大学后在大学里承担了学生组织的工作,从大学到法学院读书期间在当地的教会服侍7年,参与全国会议的联络和组织工作等等。这些领导才能对她后来被美国空军录取成为一名JAG(军中律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弟弟在高中里,作为化学俱乐部的主席带领俱乐部的小伙伴们到小学教孩子们做冰激凌。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来学习化学反应和其他科学实验。妹妹从小养成的责任感让她在高中期间知道不把功课学好是一种耻辱。学校每年会有class awards(年级奖)。老师在一个学科,如数学,里挑一个年级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发那个奖。妹妹四年里在五门课里拿到这个奖,并在校内外的八个组织里参与领导任务。她是高中毕业典礼时被选上台面对1200多名毕业生讲话的那个人。从小养成的责任感让妹妹刚进哈佛大学的时候就去马路对面的教会里的无家可归者避难所做义工。一做就是四年。她毕业的时候专门带我和太太去参观那个避难所。她告诉我们她早上给无家可归者做完早餐去上课。经常值夜班。考MCAT(考医学院的考试)前一天晚上还在值夜班。女儿毕业那天,我第一次知道她是这么读完哈佛的。我真的被感动到了。她的学习我们做父母的从来不用担心。所以她在哈佛大学毕业前拿到了多所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现在,她拿着院长奖学金(Dean’s Scholarship)(被医学院录取的机率是2.5%。在被录取的学生中获得院长奖学金的机率是5%。)免费读医学院。从小培养出来的灿烂的笑容和责任感为孩子们赢得了很多机会。美国的和平主义者Peace Pilgrim曾经说,“Life is like a mirror. It will smile at you if you smile at it.”(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
当孩子还小,如果跟父母经常逆反,学习不求上进,或沉迷于电子游戏之中时,让孩子去参加校外义工,去接触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的生活,培养同理心和同情心,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浪费青春。当孩子进一步能够负担起责任而去领导其他人的时候,他/她会发现自己一下子成熟起来。发现和父母的顶撞其实出自自己的幼稚,发现浪费时间在电子游戏上是对自己前途的耽误。我接触过的有些学生直到11年级或12年级才明白这样的道理。当我客观地问他们有什么重大成就,领导才华,或至少有趣的故事可以写在大学申请作文里时,他们脸上的挫折感一目了然。有一年,一个男生当着我的面在Skype那头哇哇大哭起来。孩子到这个地步,家长也许要负很大的责任。能被散养大还很有成就的孩子毕竟极少数。家长不能逼孩子做什么,但当家长,尤其父亲,极少参与孩子从小的教育时,这样的结局早就可以预料(这只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观察,不带有指责的成份。)。到11/12年级才醒悟的学生也想进名校,但为时已晚。那时候,我真的希望他们的父母早早地在孩子的生命中有良好的引导。
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帮助和接触过太多太多的高中生。有些学生在写大学申请的时候不让家长参与,写的作文不让家长看。申请被拒后,家长都不知道怎么被拒的。然后12月15日,提前录取通知日,妈妈来问我能不能帮孩子。但我所有的大学申请作文的帮助都在那天结束了。有的学生在和我交谈的镜头面前和父母逆反。也有母亲在在镜头面前大声斥责孩子的以致孩子不敢做声。那时候,我不能说什么。说了会有用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个妈妈在微信里悄悄跟我讲,“我们家孩子不听我们父母的话,但对你言听计从,把你的话当圣旨。”我开玩笑地说:“对不住了。我剥夺了孩子对父母的忠诚。”但我又说,“至少孩子还有可听的人。”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和父母的关系?一些父母告诉我,孩子嫌他们英文不好,父母也没有好主意,父亲或母亲或两者都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但不是所有这样的家长都和孩子搞不好关系。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通过长期的陪伴,和孩子交朋友,读孩子所读,听孩子所听,做孩子所做,教孩子做人,并找能够帮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帮助。那样的孩子就愿意让家长进入他们的大学申请过程里来。事实上,在过往的那么多年里,当我和家长孩子一起为写大学申请出谋划策(brainstorm)时,太多时候,好的例子来自父母;毕竟父母养育了孩子将近18年,最了解孩子。然后我就使劲肯定父母的贡献。那时候,我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座桥梁,孩子也会感谢父母的介入和培养。
但话说回来,孩子和父母的长期关系,孩子的人格和性格,孩子的兴趣,能力及自信都是从小养成。身体力行是教育孩子最佳的方法。举例来讲,教育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旅行。高中以前,孩子的时间相对要比高中时多一些,而且所做的任何努力对申请大学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可以带孩子多看世界。在我们家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和太太每年会带孩子至少做一次长途旅行。基本上是开车出行。从新奥尔良,首都华盛顿,圣地亚哥,到多伦多,亚特兰大等等,足迹遍及美国和加拿大。出去不是光看风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孩子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去学解决各种旅途上的问题。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朋友,一家人必须同心协力去做每一件事情,所以那样也很增强感情。为了鼓励孩子们去和别人交流,每当我看到一个节目邀请观众参与时,我常常会去献丑。于是孩子们学会了大胆参与。我会与陌生人聊天,于是,孩子们跟陌生人聊天时不再扭捏害怕。到餐馆时,他们会帮助点菜。他们有时也会在出发前帮助做旅行计划。我们夫妇陪孩子们长大,把他们一个个送进名校。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和我们很少有逆反。至今我们有很好的亲子关系。三个孩子之间也有非常好的关系。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要花时间去学去做,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做起。
5. 结语
孩子还小的时候并不懂什么哈佛,斯坦福。美国名校梦,先是爸爸妈妈自己先做起,然后和孩子一起做。最后进没进名校是一回事,但做不做名校的梦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一个人生中要不要上进的问题。但是如果孩子只做梦而不采取行动,或想行动但不知道怎么行动,那梦校只能停留在梦里。所以,做父母的既然把孩子生出来就要对他们的前途负责,从小教导他们当走的道,从点点滴滴教他们走向成功。而且,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的过程。我们不断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黄少华博士(Dr. Edgar Huang)曾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终身教授(2004年至2019年)。2019年提前退休,搬家到美丽的加州圣地亚哥,专注于帮助全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为申请美国名校做准备。
黄教授于1984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中国第一个新闻摄影硕士学位。1995年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获得纯艺术硕士(MFA)学位。199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大众传媒博士学位。
黄教授曾是90年代初北京新东方(那时候叫东方大学)的托福和GRE老师。30多年来在中国和美国从事英语教学和大众传媒及医疗新媒体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学生桃李满天下,发表卓著。自2006年,他利用课余时间,给来自北美、亚洲和澳洲多国各个族裔的高中生和初中生辅导SAT/PSAT/ACT英语。他的英语课在北美享有盛名。每年在美国各州培养出众多的SAT/ACT高分获得者和全美奖学金半决赛者(基于PSAT成绩)。他辅导的一些学生在全美作文竞赛中获大奖。同时他还给高中生提供大学升学指导,并为高中毕业生提供大学申请(尤其是申请文书)的指导,使众多学生进入他们的理想大学。
黄教授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他曾担任印第安纳州华人摄影俱乐部的主席六年;两次任他所在大学的亚太裔教职员工协会的主席;并曾在印第安那坡利斯华人社区教会(CCCI)里服侍,担任中英同声翻译十多年。他和太太养育三个子女(毕业于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大女儿曾任美国空军的律师六年,现在一家律所任律师。儿子现在工作四年后回到大学读博士学位。小女儿在做住院医。
黄教授在2014年建立并维持了多年广受欢迎的教育微信群“藤校申请/写作/SAT辅导”(微信号:j21099)。通过这个社区服务平台为来自全世界的华人家长和学生提供教育资讯。
电子邮件:SATEnglish@gmail.com
美国电话:317-804-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