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华博士 (Dr. Edgar Huang)
前言
每年,当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高中生申请美国著名大学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道这样的作文题:What have you done to make your community a better place? (为了让你的社区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你做过些什么?)很多学生和家长会深深地叹一口气,因为孩子在这方面没做什么,做得不够,或做得不知所云。有的孩子把重点放在得社区服务奖上或完成学校所规定的社区服务小时上。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孩子报大学的时候可能讲不出生动感人的故事来。有些心急的家长可能读到这里马上心里就在反驳我:“难道做社区服务就是为了申请大学吗?太功利了。”问得好。讲得好。那到底为什么要做社区服务呢?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有利的呢?这篇小文就来讲讲社区服务与申请美国名校之间的关系。
开写前,让我先来讲几个相关又不相关的小故事。2014年,作为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我申请到半年的学术休假,调查全中国医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服务病人。通过网上的公开信息做了大量的统计之后,我找到几家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的医院想做个案分析。我知道在中国要托人办事,但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我想知道靠我自己能不能办成事,也想看看中国人的作风在我离开中国30年后有没有变化。于是我写电子邮件,打电话。好几家医院,从温州,到上海,沈阳,北京,都和我打太极拳。不拒绝,说是研究研究。一星期后,我又打一遍电话。其中上海一家医院说领导不在。一星期后我问领导回来了吗?回答:领导忙。于是我直接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一家医院,想用直截了当的联系方式来试一试。被拒绝了。在北京,我找了几个能帮上忙的朋友去联系医院。最后三家医院愿意合作。
我想自己试一试的念头是基于我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习惯。2011年我要做美国医院的同类研究。在确定医院之后,我直接打电话到医院前台问到相关的负责人的电话。联系之后。几个医院的负责人都认为我的研究有助于它们和其他的医院,所以都答应接受我的深度采访。2016年,我大学辅导项目中的一个学生做了富有成果的社区服务,我想让她的当地媒体报道她的事迹,以资鼓励,而且这样的报道会对申请大学有一定的帮助。于是,征得学生的同意,我找到当地的报纸,联系了一个记者。24小时内,记者回我说愿意了解。于是我把我的学生介绍给了记者,两个月后,报道出来了。在这两个例子里,我没有找任何熟人办事。我也没有熟人。直截了当是美国人做事的方式。
那么这些故事和本文的主题,社区服务,有什么相关?在最大的华人国家,中国,社区服务没有根深的传统。服务意识没有从小培养。中国人普遍讲究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帮助亲朋好友是可以的。帮助不认识的人不鼓励。为了写本文,我在百度和谷歌上做功课,结果发现,用中文写的关于中国社区服务的历史,传统,和现状的文章寥寥无几;而用英文写的关于美国的社区服务的文章数不胜数。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美文化对社区服务极大的态度上的差异。
在中国,不光没有普遍的社区服务意识,一些机构甚至不鼓励高中生参加社区服务。2016年,我辅导的兰州的一个高中生找到一个老人院,表示愿意花时间做义工。那里的负责人说:“高中生做什么服务啊。回去好好学习。我给你开个证明说明你在这里已经服务xx小时。”我让孩子赶快远离那个老人院。2018年,我辅导大学申请的北京的一个学生在社区服务方面几乎是零成就。可悲的是他所在的高中还是北京一所著名的高中。那里的许多学生还是要申请美国大学的。对许许多多想申请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来讲,社区服务是一个死穴。所以中国学生如果想申请美国名校,在社区服务上需要大大地花功夫,并学会怎么花功夫。
虽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义工的行列,尤其灾难发生后,但有组织的、持续性的社区服务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在美国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社区服务组织来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讲,只要在谷歌输入“volunteer [城市名]”就马上能查到那个城市里的各种社区服务机构提供的机会。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到了美国仍然没有参加社区服务,也不要求孩子参加,虽然不能反对孩子满足学校对社区服务的小时要求。很多家长的心态是:听说申请美国大学有社区服务这一项。那就去做吧。至于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语焉不详。所以这篇小文很可能在起扫盲的作用。文中提到的学生社区服务的例子都来自我的大学申请辅导过的学生。
什么是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一份没有薪资而且非全时的工作。讲到没有薪资,人们很容易立刻联想到义工。但社区服务和义工不是一回事。义工是自愿做的,但社区服务不一定是自愿的。比如,很多高中规定社区服务小时作为毕业要求。愿意不愿意,学生是一定要做的。有些人犯了轻罪也会被法院规定去做一定小时数的社区服务。美国的一些公司每年会要求员工参与各类社区服务,象植树和帮助无家可归者避难所的食堂。那些社区服务也不一定是自愿的。
在美国,社区服务现象深受基督信仰的影响,虽然参与者不一定是基督徒。耶稣要求祂的门徒做“世界的光”和“世界的盐”,也就是以身作则,由此让人感受到基督无条件的对人的爱。《圣经》中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章15-16节)。这样的经文鼓舞了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和深受基督理念影响的其他的人们在他们自己的和更远的社区去服务他人。许多基督徒创立了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最典型的例子是Samaritan’s Purse(善普施),Salvation Army(救世军),和 Habitat for Humanity(仁人家园)。许多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参与帮助社区内婚外生育的妇女度过难关,通过红十字会献血,帮助穷人家的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给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午餐,为难民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或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等等。
美国不少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一开始是建立在基督信仰上的。虽然这些大学离信仰的影响越来越远,但服务社区的精神被保留了下来。今天,许许多多的美国大学有service-learning(通过服务来学习)课程(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没有这个教育理念,所以也没有这样的课程。我在印第安纳大学曾开发多门service-learning课程并多年参与那些课程的教学,以回馈社会,并教学生获得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回馈社会的习惯。),并把社区服务当作一个非强制性但加分的大学录取条件。比如,耶鲁大学有一道大学申请作文题:“Reflect on your engagement with a community to which you belong. How do you feel you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community?”(回顾你在所属社区的参与。你觉得你对这个社区有什么样的贡献?)。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其他名校可能没有如此直截了当的题目,但招生官们会指望一个学生在那些比较开放的作文题中谈到自己对社区的贡献。大学招生官通过一个高中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答案能看出一个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书呆子或是一个有人文关怀和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才。2018年,对美国各类高校中264位招生官的一份调查发现,58%的招生官认为“一个学生的社区服务经验会对他/她的高校录取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16%不同意。调查还发现,61%私立大学的招生官认为,当两个学生其他条件相等时,社区服务做得好的学生会得到青睐。因为,他们认为,那样的学生会在课堂外积极参与学生生活,认同大学的价值观,并为大学的使命做出贡献。
为什么要参与社区服务?
高中生参加社区服务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许多高中有规定的社区服务小时数,而且美国大多数名校录取时也有这样的要求。这些理由听起来很被动,也没有热情。有人说,孩子应该从小学会去帮助别人。这个回答是不错的。但花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别人不是一个学生的本职任务。做社区服务一定能帮到一些人,但让人受惠实属社区服务的副产品。学生最本质的任务是学习。参加社区服务的主意目的还是学习。
一个高中生做社区服务最重要的理由是1)学会做人和2)培养人格。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 培养领袖才华和合作能力。大多数情况下,社区服务是通过一个团队来做的,从而提供最好的机会来培养未来的领袖。我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大学申请作文给我讲述了太多这样的好故事。
故事1: A在一个仓库里为一个大型的非营利组织做义工,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粮食按要求装成小袋,以便在小袋运到非洲后可以快速分发。装了几个星期后,A发现一个人装速度太慢。他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最后找到20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他指挥一起做。速度大大提高。小组和A获得了非营利组织的嘉奖。
故事2:B在一个养老院里给老人们照相,给老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可是眼看着自己马上要高中毕业了,以后难得有机会去给老人们拍照了。于是B就到自己毕业的学校的初中部讲述自己的社区服务经历,大大感动其他学生。15个学生在她的带领下来到养老院送食物,并继续她的服务历程。她教学生们如何与老人打交道,关心他们真正的需要并想办法去满足。B的社区服务成就和她的领导才华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尤其获得了她高中的杰出社区服务奖。
故事3:C为美国一家医疗组织做筹款,定下筹款一万美元的目标。她明知靠她一个人做很难在自己设定的期限内完成。于是她从一开始就召集了10个学生一起做。期间,她布置任务,激发热情,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打气加油,给他们想办法,而她自己也在风里雨里从一家店到另一家去募捐,经历了冷脸。她带领孩子们一起义卖和安静拍卖。最后在期限内完成了筹款一万美元的目标。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区服务时,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现成的书本答案,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开拓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自己想办法或寻找帮助来解决。这些时候,孩子们需要学会用人格魅力,诚实,爱心等等去说服他人一起合作,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社区服务提供了最佳的机会培养孩子们的领袖才华,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 学会时间管理。那些不申请名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不做社区服务或最多完成学校规定的小时数。我辅导的学生的社区服务往往大大超出学校规定的小时数。他/她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申请作文中提到做社区服务是激情所驱使,而不是为了完成小时数。那些做社区服务的学生要花大量的许多学生不用花的额外的时间。尤其是那些担当了领导职位的学生要花更大量的时间。所以,这些学生学会了管理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做不做社区服务的学生可能都有超级棒的成绩。但当招生官看到两个案子的时候,你能设想吗?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帮助社区并取得成就还能和别的不做社区服务的学生一样得到很好或更好的成绩,你会选哪个学生?明白了吗?
- 学会交流能力。太多涉世未深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交流障碍。听说过stage fright(怯场),social anxiety disorder(社交焦虑症), glossophobia(发言恐惧症), 或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广泛性焦虑症)等等的概念吗?还有孩子害怕和成年人打交道。有些孩子在与我视频交流时不会笑,肢体语言僵硬。然后我立马想到这个孩子12年级时看到大学招生官怎么办呢?想到我所有的努力可能会轻易地被这种糟糕的交流能力毁于一旦。社区服务一定会要求孩子去和人打交道,是一个语言交流能力的锻炼,以增强信心,减少各类交流障碍,并提高交流能力。
- 培养同理心。俗话说物以类聚。种族相同,年龄相仿,或家庭收入相似的孩子容易在一起交往。时间久了对其他人不仅了解甚少,甚至可能还会排斥,并在观念上产生刻板偏见。这种现象往往导致狭隘思维,固执己见,和对他人的冷漠。社区服务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和自己很不一样的人,比如已经失忆的老人,去跟她/他交流,在被反复问到“你叫什么名字?”后,克制自己的急躁,从而让孩子联想到为什么会对自己的父母那么不耐烦,而培养同理心。通过社区服务,家庭富裕的孩子可能会接触到日复一日在为桌上的食物发愁然而每天还要上学,争取把化学课的成绩从C上升到B的学习条件很差的学生,从而不光把社区服务当作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时间贡献,并且戒掉电子游戏瘾,真心感谢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社区服务中,无论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他族裔的同学或与那些同学共事,华人的孩子都会更多地了解和自己背景极为不同的孩子在想什么,顾虑什么,在找差异和共同点的时候更多学会尊重,改掉不良的有种族歧视的语言习惯。社区服务让一个人走出狭隘,心理走向成熟,并心怀感恩。所以说,社区服务让孩子学会做人,培养人格。
当一个孩子写Common App essay(大学申请主文书)的时候,写自己如何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话,其内容很有可能会与大学文书的内容重叠,并且这样的主文书让录取官感觉孩子像一个书呆子。写自己在社区服务中的成长和成就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为人,从而最生动地展现一个学生的优秀,打动录取官。在我另外一篇文章《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中,我讲过,“但凡敢于去报美国名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学霸,都有杰出的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所以,在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个层面上几乎没有可比性。”当一个学生有了超级棒的学术成就之后,把他/她送进美国名校的常常是那个学生在社区服务方面的成就。所以从大学申请的角度来讲,高中期间的社区服务是最被不理解,最被忽视,但又确确实实极其重要的一项努力。
写到此处,我仿佛已经能够看到一些读者咬牙切齿地在脑子里指责我:“你好功利!”看官切记,本文是在客观描述社区服务在大学申请这个游戏中的角色,不是在讲学生社区服务的行为动机。如果您读歪了,本作者概不负责。
怎么做社区服务?
在我面试要进入我的大学申请辅导项目的学生时,我经常会问:“你在社区服务或领导力方面做出了什么样的成就?”然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很快地告诉我她/他做过什么。我就会说:“我没有问你做过什么。我是问你成就了什么?”于是孩子就开始发懵。这种典型的对话模式反映了众多高中生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思维方式。一个学生在没有计划、不顾结果的社区服务中也许也能学到东西,但也浪费不少时间,因为没有或有很小的成就。成功的社区服务一定是有目标和有计划的。怎么做?
- 成就,成就,还是成就。所谓的成就就是产生影响力(impact)。影响力可以指广度,也可以指深度。比如D领导的社区服务俱乐部在Hospice(临终关怀机构)里帮助了不是两个病人,而是三年半里帮助了600多个病人,并且让一个已经失去跟任何人说话的意愿的病人开口说话,心情开朗,在临终前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如果是募捐,募到$500怎么好意思写在大学申请作文里?最起码怎么也要有$2000吧?我学生中募到$10,000以上的有不少。募捐数额越大,往往越有生动的故事可讲。因为这种募捐故事基本都有领导力的成分。顺便说一句,但凡一个学生有高效募捐的经历,写出来的作文一般都超棒。
- 长期做。做社区服务要在短期内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基本不可能。所以9年级就要开始考虑找一个自己喜欢做的项目。可以找现成的项目,也可以自己发展一个项目。在决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社区服务以前一定要评估有多大的可能产生影响力。设想一个坐在医院前台的学生跟人打交道都是三言两语,没有深度交谈的可能性。想要产生影响力可能性极微。有一个学生在医院的饭厅里做义工三年多,洗碗,拖地,准备食物,最后写出来的故事干巴巴因为实在没什么有趣的事可写。所以找对项目很重要。一旦投入就做到高中毕业。大学申请时,CommonApp会问你某某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如果一个学生报告某项社区服务是从12年级开始的,其中隐藏的信息就是:“我做这项服务就是为了报大学用的。”你觉得大学录取官会怎么看你?因为需要长期做,所以最好在当地做。
- 最好做独特的社区服务。每年,大量的高中生做非常雷同的社区服务,结果是大学申请作文中会有大量雷同的作文。写这样作文的学生,再优秀也很容易被看成Average Joe/Average Jane(普通老百姓)那还如何被最具竞争性的美国名校录取?在我过去写的文章里已经举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可以通过本文最后的链接读我其他的文章。
- 积累自己产生影响力的证据。采集证据不是为了日后给大学提供以证明自己确实做过某事,而是为了写大学申请做准备。中国人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事情,有些感悟,过后就容易忘记。所以一边做事一边记下那些有意义的感悟,成就和细节。有时候证据不会自动生成,而要想办法去采集。我辅导的孩子没有一个自己想到要去这么做的。先前提到的故事2里的女生在养老院里拍了很多照片。我和她一起策划了一个在该养老院里举办的大型摄影展。展览前,我让她找一个摄像师对前来看展览的老人和家属采访,并记录那些看展览的人们的表情。从被采访者的言和行能够知道人们到底对她的社区服务是否在乎。结果,影片记录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和老人们的感激之情。影片为学生的大学申请作文提供了最佳的素材,并意外地为孩子赢得了各类校内外的各种认可。那些认可更为孩子的大学申请作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家长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多年大学申请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成功的大学申请背后往往有家长的大力支持,包括对孩子社区服务的支持。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有两个方面:1) 寻找社区服务的机会和 2) 对孩子的陪伴。
1) 寻找社区服务的机会
在孩子忙于学业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想得到社区服务有多重要或到哪里去找机会。再则,高中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社会资源,和时间。所以父母的辅助成为至关重要。有一个妈妈在一家生物公司上班。白血病和淋巴瘤协会的负责人来公司做讲演,提到白血病研究和对白血病人及家庭的支持,需要各界的参与。她马上想到女儿可以为该组织做筹款工作。于是就有了以上故事3里的女生的社区服务的成就。我在中国的一个学生参与到这么一项服务中。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带家人到大城市看病,住不起旅馆。于是一家教会筹款租下几间公寓房,为这些家庭提供免费的临时居住地。但是有时筹款跟不上,房东会来催债。我的学生曾经看到房东催债和赶人的一幕,于是就决心要帮助筹款。妈妈给她出主意:通过微信让人把自己不需要的春节礼物送给女儿,然后她以相对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但哪里去找那些愿意给出礼物的人呢?爸爸妈妈有很多朋友,给女儿介绍。虽然有朋友的面子,但还是要靠女儿的说服。于是女儿做足了功课,通过微信告诉人们筹款的前因后果,并在当地的报纸上写文章促进筹款工作。最后,通过微信平台,女儿和她的朋友一起筹得大约3万人民币。父母的帮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对孩子的陪伴
有些高中生想要参加社区服务时会碰到年龄限制的问题。比如,到老人院或Hospice(一家全国性的临终关怀机构)服务,每个州有高高低低的年龄限制。对于不到年龄但又想参加这类服务的学生,有些机构就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服务。我辅导的学生中有几例是这样的。其中一个女孩到Hospice服务一个不会讲英文,平时很孤独且有健忘症的亚裔老人。她在妈妈的陪伴下给那个老人带去了语言上的支持,老人喜欢的香港音乐,和快乐的时光。女孩在她的大学申请作文的最后写道:“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having the support of my mother in my volunteering experience; she demonstrated the intrinsic values of life, and our bond grew even stronger through this journey. Together, we gained a new perspective on life from serving someone with not much of it left.”(我永远感谢我的妈妈在我做义工时对我的支持;她展示了生命内在的价值,并且通过这段人生旅程,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贴近。一起,我们从服务那位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老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意义新的认识。)妈妈的陪伴可能是女儿成年以前给了女儿的最珍贵的一份礼物—一个对两个人来讲一辈子珍贵的而且是可传承的记忆。
结语
文章开头提到获奖的事情。做社区服务做得好,得到嘉奖是应该的,但做得好不一定会得奖。做社区服务不是为了得奖,但如果得奖也不错。有人可能听说过总统义工奖。那是根据年龄和小时数来定的。任何有社区服务记录的美国人都可以申请。问题是,这个奖没有考虑服务的质量,所以在大学申请时往往没有太大的分量。反而,一个机构或高中因为一个孩子所做的卓越的服务而颁发的杰出社区服务奖远胜于总统义工奖的分量。
做社区服务需要有持续性,但追求小时数没有必要。必要的是做出成就,做出影响力,然后有故事可讲。有些学生一开始做社区服务可能有很强的功利心,但逐渐学到了意想不到的功课,并且为他们能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而感到自豪。做社区服务不是为了上好大学。但有了好的社区服务的故事,能写出优秀的大学申请作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进最好的大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社区服务利人利己;每一个考虑申请美国名校的高中生,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积极,长期,动脑筋参与社区服务并获得成就。
作者简介
黄少华博士(Dr. Edgar Huang)曾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终身教授(2004年至2019年)。2019年提前退休,搬家到美丽的加州圣地亚哥,专注于帮助全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为申请美国名校做准备。
黄教授于1984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中国第一个新闻摄影硕士学位。1995年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获得纯艺术硕士(MFA)学位。199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大众传媒博士学位。
黄教授曾是90年代初北京新东方(那时候叫东方大学)的托福和GRE老师。30多年来在中国和美国从事英语教学和大众传媒及医疗新媒体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学生桃李满天下,发表卓著。自2006年,他利用课余时间,给来自北美、亚洲和澳洲多国各个族裔的高中生和初中生辅导SAT/PSAT/ACT英语。他的英语课在北美享有盛名。每年在美国各州培养出众多的SAT/ACT高分获得者和全美奖学金半决赛者(基于PSAT成绩)。他辅导的一些学生在全美作文竞赛中获大奖。同时他还给高中生提供大学升学指导,并为高中毕业生提供大学申请(尤其是申请文书)的指导,使众多学生进入他们的理想大学。
黄教授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他曾担任印第安纳州华人摄影俱乐部的主席六年;两次任他所在大学的亚太裔教职员工协会的主席;并曾在印第安那坡利斯华人社区教会(CCCI)里服侍,担任中英同声翻译十多年。他和太太养育三个子女(毕业于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大女儿曾任美国空军的律师六年,现在一家律所任律师。儿子现在工作四年后回到大学读博士学位。小女儿在做住院医。
黄教授在2014年建立并维持了多年广受欢迎的教育微信群“藤校申请/写作/SAT辅导”(微信号:j21099)。通过这个社区服务平台为来自全世界的华人家长和学生提供教育资讯。
电子邮件:SATEnglish@gmail.com
美国电话:317-804-4060